杭州之风-8
泡茶的学问之一 曾慕莲       


闲话杭州丝绸
    人们可能都还记得:就在一年多以前,当参加在上海举行的亚洲太平洋经济合作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(APEC)的20个成员的领导人,穿着鲜艳亮丽、极富东方神韵的“唐装”,集体精彩亮相的令人难忘的情景。菲律宾总统阿罗约,对这套能充分显现东方女性娇美身材的服装情有独锺;日本首相小泉在试装时,穿上就不想脱下;加拿大总理克雷蒂安则连连称赞说:“面料真软、太漂亮了”。

    但是人们可能不会知道:这次被2001”NAPEC会议中国筹备委员会选中用作外套的、由8 朵牡丹和“APEC”字母组成的团花图案的丝绸织锦缎面料,和用作里装的、标有“APEC CHINA 2001”字样的全真丝桑波缎面料,都出自杭州市余杭区运河镇的两家私营丝绸厂。

    自古以来,丝绸和杭州就有着不解之缘。杭州历来被人们誉为“丝绸之府”。早在春秋战国时期,杭州就已有丝织业。到了唐朝,杭州的丝绸已“天下为冠”,成为进献宫庭的贡品。1000多年前,杭州生产的丝绸就通过陆上的和海上的“丝绸之路”,远销中东和东南亚地区。据日本佐藤真在《杭州之丝织业》中写道:“在日本的机织业未发达之前,所称的吴国之‘服地’,就是由杭州输入的丝织物,现今日本还有‘吴服店’的名称,其起源恐在于此。故杭州实为日本丝织物的始祖”。

    杭州的丝绸,不仅历史悠久、源远流长;而且生产规模大、产品质量高、花色品种多。诸如绫、罗、绸、缎、绉、绢、纺、纱、绨、葛、锦、绒等丝绸行业的14大类产品,杭州都可生产。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,丝绸是杭州传统的支柱行业之一。回想起过去我在北方工作时,每次回南方探亲,当地的朋友们总要托我替她们买些杭州的丝绸被面和服装。这对当时生活在北方的人们来说,丝绸是属于能被别人称羡的高档物品。

    要生产一块最为普通的丝绸,也必须经过养蚕、缫丝、织造、印染等过程。杭州周边很多地方的农民,世世代代以养蚕卖茧为生。当你沿着铁路或者公路,从四面八方进出杭州时,就不难发现在路两旁的田地里,种植有大批排列有序的桑树,这是用以养蚕的饲料。在杭州至今仍能看到这样一幅独特的风景线:每年春节刚过,还是春寒料峭之际,一群群头扎白色毛巾、手持油布雨伞、穿着自家织染的蓝底白花衣裙、身挂朝山进香黄色布袋的农妇们,趁着农忙的间隙,从江苏吴江、浙江嘉兴、湖州等地,虔诚地来到杭州各处的寺庙烧香拜佛,目的就是期盼菩萨保佑自家的蚕宝宝们,在新的一年里能消病除灾,求得蚕茧丰收。只是近年来,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,越来越多的农妇们头上的毛巾,已被花花绿绿的羊毛围巾所取代;自织自染的土布,也被时尚的成衣所更替;笨重的油布伞更被轻巧的摺叠伞所淘汰,唯有那黄色布香袋仍保留了本色未变。